首先,对于市场而言南方茶多,而对于北方知晓陕西产茶的并不多见,陕西茶叶的整体形象模糊,在全国范围具有地标意义的茶品不凸显。陕西地域狭长,既有塞北风光也有江南婉约,而对外形象却定格于黄土高坡滚滚黄河,所以如何让陕西茶叶有形象、能具体,需要产品行业的推动和改革,如何让拳头产品打的响,延展产品百花齐放,才能让陕茶的形象变得丰满,为人认可和熟知。
其二,陕西茶人的形象。自古富庶的关中地区不乏大家,而他们树立起了当时陕西茶叶的坚定基石。而当代,在文化多元碰撞的时候,我们是否有人能够代表陕西茶人的形象呢?产品的形象是需要消费产品的人来共同推进的,分两个方面来说,一个是形象的代言,一个是内涵的代言,车有车的代言,酒有酒的代表,这一方面是名人效应对于产品的推介,另一方面是要研究产品的人对于产品有话语权、有代表性。不是说研究论文就能代表实力,而是要研究者本身的口碑和影响力,陕西茶人或许该考虑多出去走走。
第三,茶文化的普及。现在说到茶文化,多数人会觉得有些高远,尤其对于像愚一样的外行人,而且就因为他的神秘,反到让很多利用茶来做圈层营销的人有了空隙,他们对于茶文化一知半解,却让大家迷恋于这种附庸风雅的感觉,然后兜售自己的东西,这种做法是对茶文化的曲解。可反观,也是真正的文化普及不够,茶文化并非只是束之高阁,他源于最简单的生活也融入最简单的生活,可为什么现在却与生活变得陌生,成了一种普通人衣食住行之外的享受,这不得不说是文化普及做的很不到位。
然后说说大众市场。小声对于茶总觉得他是奢侈品,可是真的走进茶店买过之后会发现,比其他饮料的性价比可是实惠很多,而为什么大多数人会有这种误解呢?原因之一在流通环节,如果哪种产品的销售是暴利,那么这种产品就很难普及很小众,曾经一段时间茶叶就有类似的经历。原因之二中档品质产品的普及缺失,要么太高端或者就喝不成,两者之间亲民的产品基本买不到,这样如何让人们去尝试呢?所以难怪大众市场对茶的印象大都是礼品。整体情况如此,更何况陕茶呼?陕茶在大众市场的认可程度也需要积累,而这个过程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塑造。
现在的市场是年轻人的市场,而年轻人似乎对于坐下来慢慢冲泡的茶叶兴趣不浓,小声不知现在市场上哪个茶叶的品牌的销量能超过“康师傅”品牌的绿茶,这些在“懂茶人”看来不入口的产品却在年轻人心中代表了茶的形象。是因为茶不再诱人了?还是我们需要创新了?愚曾看过有人将玫瑰花和红茶一起冲泡,也试过有人在绿茶中倒入蜂蜜,这或许不可理解,但是再想想,我们是在为了市场而发展、为了需求而革新,还是为了自己的传统而拒绝变化呢?
其实新产品的研发并不是摒弃老传统,而是为了让大家在登堂入室之前先有个台阶,台阶太高人们就走不进来,所以引人走进来远比挖的深让人崇拜来的有意义。多层次多角度的产品出新可以让一个产业的活力更强,延展也更深,快消品行业的兴起或许可以给陕茶一些启示。
再则,市面上少有关于茶的大型宣传推介活动,媒体上茶的广告也并不多见,之前有及其高端的“红岁”品牌后来也难觅踪迹,现在“泾渭茯茶”的做法就让人眼前一亮,多年后“陕西名片”这个定位会更加深入人心。因此想想我们关于茶的活动,无论媒体活动还是展销活动似乎都欠缺一定的影响力。
最后谈谈陕西茶农的事,小农经济转入集约化经营是需要时间和资本的,现在部分茶农的茶叶生意是一种业余生意,虽然在经济上或许可能是主要来源,但在时间上却没有那么多的专门投入,因此企业需要专业的茶农是需要时间和精力以及资本投入的,需要研究方法来让茶农更专业,需要投入资本让茶农将产茶作为主要营生,更需要魄力去整合落后产能。这样看来陕西茶行业的供给侧改革似乎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程海儒 陕西农村广播记者)
责编:小 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