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通知

钟长江:产业路上追梦人——邱红英

作者:钟长江 来源:陕茶网

编者按

聚焦脱贫发声,文艺鸣笛载道。扶贫路上,有温暖,有感动,有信念;脱贫之旅,有勇毅,有笃行,有担当。雄关漫道,红旗漫卷。我们用笔触描绘动人画面,我们用镜头定格美丽瞬间,让文艺之花在脱贫攻坚路上绽放。

产业路上追梦人

钟长江

紫阳是中国名茶之乡。一年四季,春夏秋冬,行走在茶乡大地,一畦畦,一垄垄,一块块,一片片簇生的茶树,绿得生机盎然,绿得气势恢宏。汉江两岸是茶带,公路两边是茶带,一抬头,山坡上还是茶带,茶带沿江而行,顺路而长,爬坡而上,置身其间,眼里是绿,心中是绿,天地间是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绿,催人奋进,给人希望;这绿,既是建设美丽紫阳的生态屏障,更是助推一方百姓脱贫致富奔小康的绿色银行。

紫阳县位于陕西南端,汉江上游,因道教南派创始人张伯端(道号“紫阳真人”)曾在此修行悟道而得名,意为“紫气东来,阳光普照”,是全国唯一以道教名号命名的县。地处南北过渡地带,汉江上游,雄居秦巴,秀熙南国,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系全国两大高硒区之一,属南水北调重要水源涵养地,中国最清洁的河流汉江纵贯全境,出境断面水质达国家Ⅱ类标准,被誉为“硒谷之乡”。汉水掬可饮,硒谷天下幽。大自然是慷慨的,赋予了紫阳奇特的灵山秀水,丰富的生物资源。紫阳种茶始于西周,唐代成为宫庭贡品,陆羽写茶经,开宗之句是“茶者,南方之嘉木也”,这个“南方”据茶史学者考证就包括陕南紫阳。清嘉庆兴安知府叶世倬巡经紫阳,写下了“桃花未尽开菜花,夹岸黄金照落霞;自昔关南春独早,清明已煮紫阳茶。”的千古佳句,成为紫阳茶绝佳的推介词。1989年6月,“紫阳富硒茶开发成果鉴定会”在北京召开,会议一致认为:“硒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紫阳富硒茶是具有广阔保健前景的保健品,特别是对人体硒的补充有益,具有一定的防癌、抗癌、抗衰老作用,为国内首次通过审定的富硒茶。”这一科学论断,让紫阳富硒茶焕发出更为炫目的光华!

三十年来,紫阳县的茶叶科技工作者秉持创新、绿色发展理念,把对家乡的热爱深植于脚下的土地,涌现出了一批又一批砥砺前行的科技创新人才,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邱红英无疑是其中的佼佼者。

邱红英出生在紫阳县城关镇双台村,地处紫阳核心茶区。村民们祖祖辈辈有伺弄茶树的习惯,随意在房前屋后种上一些供自家采摘饮用。小时候放羊,看见山坡上野生的茶树,散落在灌木丛和茅草中自生自灭。1985年初夏,邱红英从广播里听到浙江新昌县大力发展丰产密植茶园,在好田好地连片栽植,产量高,效益好,茶农们过上了好日子。她的心荡起了阵阵涟漪,要知道,那时候的乡亲们才勉强解决温饱问题,种粮是主业,茶是副业,起早摸黑一年到头,除了收获几筐玉米土豆红薯,日子过得照样紧巴。这年中考,她发挥出了应有的水平,老师和家人都很高兴。父亲说读师范吧,当老师让人尊敬;母亲说上卫校好,女孩子做医生多好,将来我和你爸老了有个三病两疼,也有闺女照看。邱红英一意孤行,铁了心在录取志愿栏写下了安康农业学校茶叶专业。爸爸送她去学校那天,隔壁的婶娘指着屋角的一棵茶树说:不就是几匹树叶子吗,还值得学四年,可惜了英子,多聪明的侄女儿哟!

步入安康农校,邱红英如饥似渴遨游在专业知识的海洋。学校每月按时发放饭菜票,她就把省下的零花钱买了茶学书籍。课外实践时,一些同学追逐打闹,她缠着制茶师傅问这问哪,蹲在样品前一看就是半天,每次都是在带教老师的再三催促下离去。在校期间,多次被评选为三好学生。1989年夏天,四年寒窗苦读的她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分配到紫阳县茶叶研究所工作。邱红英不以科班出身自居,虚心向同事请教,整天泡在茶叶基地把书本知识运用到生产实践中,很快成长为独当一面的技术骨干。第二年,老所长看她勤学上进、不怕吃苦、敢想敢干、踏实泼辣,书面向组织推荐她担任了茶叶生产副所长,领衔开展一系列紫阳茶科研课题组的研究工作,她以茶研所200亩茶园为实验基地,在人生成长的起始舞台一干就是5年。白天在基地观察育苗长势、测量数据,夜里在办公室整理科研日记和图表。渴了,喝一口矿泉水;饿了,泡一袋方便面。经过无数次深入细致的技术攻关,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以县茶叶研究所为主要单位创制的地方名茶“紫阳银针”,1990年获首届中国西部名优茶开发研讨会“陆羽杯奖”,1991年被国家旅游局、中国杭州国际茶文化组委会评选为“文化名茶”,1992年荣获香港国家食品博览会银奖。她主持的《紫阳富硒茶品质、含硒水平、保健作用及其富硒茶系列开发》研究课题获得原安康行署科研特等奖,《茶叶丰产栽培、低产改造技术推广》课题获陕西省科协三等奖,《名茶技术开发与推广》课题获得省政府三等奖和地区一等奖。开展了《紫阳富硒保健–紫阳金桔茶、紫阳金花茶研制课题》《紫阳大叶泡提纯选育》《地方品种繁育和紫阳茶品种资源库的建立》《低产茶园改造和丰产茶园栽培研究》等一系列基础研究,发展和丰富了紫阳茶研究成果。这些科研成果和技术突破从根本上提升了紫阳茶的品质,对紫阳茶叶产业的发展壮大发挥了科技创新的引领作用。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为了把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邱红英立足茶叶生产一线搞科研,经过多年的探索实践,提出了茶叶生产管理加工的“四个改革”。改革老茶园改造技术,采用40—50厘米的重修剪代替50年代以来惯行的5厘米的台刈,休闲期大大缩短,当年就能采叶,使老茶园丰产期加长,丰产效果明显。改革紫阳毛尖茶生产工艺,由传统的茶叶全烘型改为烘炒型,提高了茶叶的香气和口感。改革大装茶生产工艺,由烘—滚—滚改为烘—炒—滚,不仅节省了制作时间,还明显减少了成品茶的碎末,充分保持茶叶外形的完整,提高了高等级茶的产出率。改革茶园施肥技术,通过自己在外学习,把先进的东西引进来做试验,为茶农找到了即经济、又能提高品质和产量的腐殖酸有机肥,催芽肥由春分后施改为立春左右施,使春茶及早获得肥料养分,发芽早且齐壮,高档茶增产明显。这“四个改革”甫一推出,就受到茶农朋友的普遍欢迎,不到两年在全县得到了全面推广。实践证明,只要一心为群众着想,想问题、办事情真正从群众的利益出发,群众就会用实际行动热烈响应。

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2003年,邱红英被任命为县政府科技特派员。当时,县委、县政府推出了一系列扶持茶叶产业发展贷款贴息的优惠政策,但是茶农贷款办厂的劲头并不高。究其原因是茶叶制作水平低,茶都卖不动,没有赚到钱,再贷款买机械,又不会用,赚不到钱不说,背几万贷款不划算。在茶业局领导的鼓励下,邱红英下决心自己办厂,做出成功的榜样就能带动群众,鼓舞群众。说到做到,她毅然贷款3万元到全县茶叶产业最薄弱的麻柳镇购置茶叶机械驻点推广茶叶技术。当时,麻柳镇号称有千亩茶园,但采摘、加工能力落后,当地两个茶叶加工厂茶叶卖不出去,年年亏损,外地进去的一家也赚不到钱被迫离开。她利用茶叶加工厂作讲台,讲分级采摘,手把手教杀青、揉捻、烘焙关键技术。经过三年的艰苦培训,为麻柳镇培训茶叶技术人员50多人,新办的3个茶厂全都红红火火,成品茶均价达到50元左右,茶叶鲜叶均价从每斤3.5元提高到15元,毛尖原料则达到45元左右,每天到麻柳火车站抢购茶鲜叶的茶贩有近百人之多,每年为全镇增加经济收入2000多万元。其它各镇纷纷效仿,一举实现了茶叶制作机械化,彻底扭转农民卖茶难问题,实现了茶叶增收质的飞跃。

家有良田万顷,不如薄技在身。只有提高劳动者素质,才能把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和经济优势。为让贫困户成为茶叶生产加工的行家里手,充分发挥茶叶产业助推脱贫攻坚作用,邱红英一年四季奔波在各镇村、企业、农户中抓茶叶产业技术培训。特别是每年春茶上市之际,白天抓住时机在茶园培训茶企、茶农春茶生产技术和茶叶规范采摘方法,晚上示范加工,每天休息不到5个小时。为了把复杂的修剪技术转化为简单易行的操作方式,她把各种修剪尺度刻在竹杆上,让农民照着做,比着修剪,让茶农一学就会。茶农高兴地说:邱特派员这个办法管用,以后一根竹竿就可以搞定所有茶树修剪了!在规范建园上为了改变传统的零星栽植方式,她要求茶农把固定的行距用竹杆量好绑上绳子,一行一行栽植整齐,而且株距必须规范。很多茶农嫌麻烦,邱红英对他们耐心的说:只有我们的茶园建好了,效益才会起来,我们才有打造观光旅游的基础。近三年指导五家龙头企业建设观光示范园2000多亩,在30多个贫困村指导技术培训100多场,培训贫困茶农6000多人、职业农民100多人。县上举办的茶叶技术培训班,她是每场必到,到场必讲。她编写了30多万字的茶叶培训教材,把讲授内容制成图文并茂、浅显易懂的多媒体演示稿,受到学员们的普遍欢迎。制作茶叶技术微信公众号“青梅煮茶”普及茶叶技术, 全天候在微信平台上回答茶农的问题。在2017年中国技能大赛—“遵义绿杯”全国手工绿茶制作技能大赛中,她是陕西唯一的参赛选手,首次代表紫阳亮相全国技能大赛并获得个人奖项。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三十年如一日,邱红英以振兴紫阳茶业为己任,干一行,专一行,精一行,执着于把先进技术应用于茶叶生产,造福千家万户,助推脱贫攻坚。多次被市、县政府评为安康市优秀中青年科技工作者和优秀科技特派员,先后荣获紫阳县第三届道德模范敬业奉献奖、“安康好人”称号,2012年被全国总工会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2018年6月当选为紫阳县总工会副主席。面对荣誉,邱红英说:成绩只能代表过去,我定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走好新时代茶叶科技创新之路。她在日记中写到:“花的事业是尊贵的,果实的事业是甜美的,让我做叶的事业吧,因为叶的事业是谦逊的。”“我愿化作一片绿叶,守望在茶树的枝头,天荒地老,不离不弃。与全县人民一道,把紫阳富硒茶产业做大做强,早日实现小康梦,是我不变的初心和毕生的追求。”

“开发富硒紫阳茶为全国人民健康服务,是紫阳县义不容辞的责任。”已故著名营养学家于若木老人的嘱托激励着一批像邱红英这样的茶乡科技工作者,他们立足一方热土,放眼紫阳山山水水,潜心钻研茶叶科技,推广茶叶栽培、生产、加工技术,以一片醇香的绿叶深情滋润茶乡人的心田。小小一片叶子,成就一个产业,富裕一方百姓。多年来,紫阳县坚持以科技创新为引领,秉持绿色、共享发展理念,始终把富裕一方百姓和为人类健康服务的责任扛在肩上,全面打造全域绿色茶产业,推进茶叶产业化、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发展,成功创建全国第一个茶叶类“知名品牌示范区”。目前,全县茶园面积达23万亩,茶叶加工企业300多家,年产茶叶7700余吨,开发有绿茶、红茶、白茶、黑茶四大类共40多个品种,系列产品多次获得国内、国际质量评比金奖。在全国各地建立线上线下营销中心、直营店超过300多家,产品销售辐射十几个省份,实现年综合产值43亿元,品牌价值已达62.22亿元。紫阳富硒茶先后被认定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中国驰名商标、2015年度魅力品牌等30余项殊荣,成为第十三届全国冬运会唯一指定用茶,紫阳富硒茶走出国门亮相俄罗斯、马来西亚和美国纽约时代广场,连续四届荣登“中国十大富硒品牌”榜首。2018年紫阳富硒茶荣获“中国茶旅融合竞争力全国十强县”和“中国茶业百强县”称号;“紫阳富硒茶农产品地理标志”顺利通过国家农业农村部专家组审定。“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紫阳富硒茶,凝巴山汉水灵气,纳富硒沃土精华,迈着坚定从容的步伐,出巴山、越秦岭,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责编:正 原

喜欢 (3)or分享 (0)
发表我的评论
取消评论
表情

Hi,您需要填写昵称和邮箱!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