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通知

【我与茶】王琳:缘,妙不可言

来源:陕茶网

题记:这两三年,王琳的名字不仅在紫阳,在西安也被广大的茶文化爱好者所熟悉。她是紫阳职教中心的茶学教师,在多场省级茶艺大赛上担任评委或主持人,气质优雅,说着略带紫阳腔的普通话,主持沉稳却不失活泼,让人们很快的认识了她,熟悉了她。她说,她与茶的结缘,是天注定的缘分。

 

与茶的结缘,是天注定的缘分。

我叫王琳,祖籍山西大同,爷爷当年参加抗美援朝战役后响应党的号召来到陕西紫阳这个边远山区工作,奶奶便也随军移居到此,一手带大了我的父辈和我们几个孙子辈的孩子。记忆中奶奶总是喜欢抓一把紫阳茶往搪瓷缸里一放,冲上开水,乘着袅袅升腾的热气,舒心地一呷,然后开始一天的辛苦劳作。每每到春季,爸爸就张罗着给山西老家的亲戚朋友寄一封紫阳茶,紫阳茶在爸爸的心里,是每年必须要完成的礼数,是对老家剪不断的亲情。而我更是打娘胎里就喝着紫阳茶……那份特别的茶香、入口苦而随即化为甜的味道,就是儿时的记忆。

参加工作后的第一个岗位是初中语文、历史的教学工作,这也为我后来了解中国茶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有好奇就会有探索、有探索便有了懂得:紫阳是享誉全国的两大富硒地带之一,其贯穿全境的汉江河紫阳段水质达到国家二类饮用水标准,紫阳茶香高味浓耐冲泡,紫阳自2000年开始年年举办“茶文化节”盛事,借此向外推广紫阳茶。清代时兴安(现安康市)知府叶世卓留下赞誉诗句“自昔关南春独早,清明已煮紫阳茶。”民间还广为流传着许多脍炙人口的民歌:《三月三上茶山》、《敬茶歌》等等,都揉入了厚重的茶元素,茶事茶趣,已成为紫阳山城生活的一部分。

“茶。香叶,嫩芽。慕诗客,爱僧家”,凭着对茶的喜爱,我经常参与当地各类茶文化活动,逐渐积累了扎实的茶文化功底,得到了各方的高度认可。2012年,紫阳县职业教育中心顺应县域经济发展,创办了茶叶生产与加工专业,校长亲自跑到我工作的小镇挖了学校的“墙角”,凭借着多年来对紫阳茶文化的丰富实践经验及一腔热忱,我快速转型成为了这一专业的核心教师。也由此开始了系统的漫漫学茶之路。国家级茶艺技师、高级评茶员……每一本证书都见证着我新的成长。随着更努力的学习,我的知识理论体系得到了完善,视野逐渐开阔。有努力就一定有回报,在不断成长的历程中,我也很荣幸地被评为陕西省茶业协会“省第四届茶艺大赛‘优秀指导教师’、‘优秀评委’。”

“七碗吃不得也, 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可能所有的人都是学得越多,越觉得自己懂得少吧,所以我坚持着不断地专业学习,并于2017年获得中国成人教育协会“高级礼仪培训师”资质;2018年获得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专业技术人才培训项目首届“茶叶审评师资培训”资质。

“半壁山房待明月,一盏清茗酬知音”,世上并不是每件事都能被人理所当然的接受。记得一次家长见面会上,一个家长问我“老师,学茶是学什么?不会是来了客人给倒杯茶吧?”刁钻又带有戏谑的问题引起了哄堂大笑。但细想这也不足为奇。“香、茶、画、花”作为古代四雅人人追崇,而现代社会步子快更新强效益高,“茶”好像成了虚空的一种形式。现场我连线了一位就业毕业生,那个孩子在微信网络的另一头演绎了茶在她手中慢慢绽放生命魅力的过程,此时我们都能感受到:学茶就是学会尊重、学会感恩,学礼学修身。

“立志在坚不欲锐,成功在久不在速”,时至今日,再回头反思近几年的爱茶之路,看着“紫阳县茶艺技能培训中心”培养的初中级茶艺师、茶叶技术型人才超过千人次的花名单,想着这里面也有自己不断付出的功劳,我终于可以骄傲地说“我能够胜任茶艺技能培训工作、紫阳茶文化推广工作,将以普及茶叶知识、传承并宏扬茶文化为己任”,人生中最完美的体验,应该就是把爱好当成事业吧!

“春风解恼诗人鼻,非叶非花自是香”,知茶、懂茶、爱茶……我与茶,是天作佳缘,此生不渝!茶于我,是自然的精灵,妙不可言!

责编:正 原

喜欢 (4)or分享 (0)
发表我的评论
取消评论
表情

Hi,您需要填写昵称和邮箱!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