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通知

程良斌:读《陕西茶树地方种质资源图集》

作者:程良斌 来源:陕茶网

《陕西茶树地方种质资源图集》已由科学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了,这是茶叶界一个大喜事,值此表示热烈祝贺!十分感谢江昌俊、胡歆、纪晓明、班秋艳、余有本、任华江合著了这本珍贵的图书,十分感谢江昌俊教授专为我寄赠一本,感动之余,认真拜读,并结合本人原来的调查研究资料,进行了分析研究,写点读后感。

总体评价

《陕西茶树地方种质资源图集》是陕西省农业厅、陕西省林业厅组织的陕西省茶树种质资源普查及古茶树资源调查与保护课题组,于2015年4月至2018年4月,对陕西省茶树地方种质资源普查和研究的重大成果。课题组由安徽农业大学茶树生物学与资源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陕西苍山秦茶集团有限公司、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茶叶研究所、陕西省西乡县茶叶局专家学者组成。

课题组以科学务实精神,经过三年的努力,几乎跑遍了陕西老茶区的各产茶县,到西乡县、城固县、宁强县、镇巴县、南郑县、紫阳县、旬阳县、汉阴县、平利县、白河县等11个县30个村40余处深山峡谷,对群体种茶园和野生茶树进行了全面寻访、调查,将收集的种质资源进行了观测、拍照、分类,收获了109份不同类型种质资源,并对这些种质资源进行了编号登记和特征特性生物成份检测,获得了大量科学数据和宝贵图片资料。

本书内容丰富、资料翔实、数据可靠、图文并茂,为我国茶树资源的创新利用、资源保护和新品种选育提供了重要基础资料,是一部介绍陕西茶树地方种质资源且学术性、科学性和实用性很强的专著。可供广大茶叶科技工作者、从事茶叶生产的农业技术人员、农业院校师生阅读参考。

关于茶树种质资源的类别

本书明确指出,种质资源的类别按其来源可分为地方的、外地的、野生的和人工创造的四类。1981—1984年我主持陕西省茶树品种资源调查研究课题时,根据茶树分布的特点、栽培历史和组成类型,将陕西茶树地方种质资源分为七大群体,即:紫阳群体种、西乡大河坝群体种、南郑碑坝群体种、白河歌风群体种、苦茶群体种、宁强广坪群体种和山阳漫川群体种。本书不仅扼要作了介绍,在调查过程中还极其认真地查看了原调查报告、找到了原调查观测点,工作是十分扎实认真的,当他们深入山阳县漫川镇复查山阳漫川种时,任华江还专程打电话给我,询问漫川种的原产地,我即告䜣他在纸房沟,但当他们调查人员找到纸房沟茶农询问时,却不见老茶树,说是被人买走,现在变成大片新茶园了。既可贺又可惜呀,可贺的是新茶园建成片了,可惜的是稀罕的山阳浸川种却灭绝了。山阳漫川种是我在省农业厅工作下放当农民时发现的,当时还进行了短穂扦插繁殖,但因当时人们没有饭吃无人关心而失败了。1984年调查时就害怕引不起人们的重视,单独列为一个种,想加以保护,但终究未能保存下来,从资源保护方面来看实在可惜,由此告诉我们要提高警惕、吸取教训了,如果不重视当地品种的保护,盲目引进外地品种,当地品种还有灭绝的可能。尤其操心的是地理位置对茶树生长得天独厚相对优于汉中盆地边綠丘陵的米仓山南坡茶园生长的古老的大河坝种、碑坝种和宁强广坪种,其地理位置是陕西最南端、最偏远的山区,至今没有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可能会被外地种淹没,也是十分可惜的。

1981—1984年的调查,我们仅作了栽培品种的调查,未作野生和古茶树调查,近些年来陕南多处发现了野生的高大无人管理的古茶树,也是十分宝贵的资源,2014年岚皋县发现了陕西境内最大的最古老的古茶树群①,其后紫阳、汉滨、南郑等老茶区也发现有大片老茶树,都是十分珍贵的资源,这次都作了调查,从而丰富充实了调查内容。借此机会也呼吁一下,要加倍重视野生、古老茶树的开发利用工作,若干年后,可能会带来更好的经济效益。

类型与群体关系分析

本书根据定型叶片大小、叶型和叶色三项叶片基本表型形状,将109个小类归属为22个大类。并且指出:陕西地方种质资源根据分布地域划分的群体种中,每个群体种组成的类型存在重复与交叉, 其中大叶类7个类型,21个小类,中叶类,9个类型68个小类,小叶类6个类型20个小类。此次调查结果显示,陕西省地方种质资源组成是复杂的、多样的,大、中、小叶均有,而以中叶类居多,这是陕西产茶历史悠久、地域条件复杂,既有低山河谷、丘陵沟壑,又有高山峻岒,大巴山、米仓山南北坡气候变化也有很大差异,加之长期的人工载培与抚育而逐步形成的,同时也是十分可贵的。

雄厚的良种选育资源

陕西地方种质资源特征特性生化成份具有丰富的多样性,茶多酚最小值为7、38%,最大值为21、62%,变异系数为21、06%,多样性指数为2、08;氨基酸最小值为1、06%,最大值为4、81%,变异系数为27、85%,多样性指数为1、96;咖啡碱最小值为0、32%,最大值为5、28%,变异系数为48、42%,多样性指数为1、97;水浸出物最小值为32、36%,最大值为55、54%,变异系数为10、17%,多样性指数为2、05;酚氨比最小值为2、16,最大值为14、99,变异系数为32、52%,多样性指数为1、97。生化成分的多样性是遗传多样性的直接表现形式,为资源的开发利用奠定了基础。

109份不同叶型、不同大小的资源中,其内含成分也是不同的,不论是茶多酚、氨基酸、咖啡碱、水浸出物的含量都是有差异的,变异系数也是很大的,这为我们各取所需、按需所求提供了宝贵的资源依据,如妇女儿童及其一些特殊人群,害怕咖啡䂸的兴奋作用,我们可以将低咖啡碱的品种提纯选育出来。专供这类人群饮用,从小培养佽茶品茶优良的传统习惯,也是有广阔市场前景的。而对于需要兴奋刺激的人群,我们可以选出高咖啡䂸的品种,使他们喝着感到越发过瘾。丰富的品种资源为良种选育工作提供了丰富的原始资料,需要人们去精心挑选,细心抚育、不可能一蹴而就的。我国茶类品种丰富,需要不同的内质成份,而陕西茶树资源的丰富多样的生化成份,就为提高各茶类品质而选出更适合的品种提供了可能。

对今后良种选育工作的建议

回顾历史,陕西省是我国开展茶树品种调查研究工作较早的地方,早在1953年西北农林部就派员亲临紫阳县瓦房店考察,成立了安康专区茶叶指导所,比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早建6年。指导所后更名为茶叶试验站,得到了南方各产茶省的人才支持,浙江省、安徽省、湖南省、江西省、江苏省、广东省的茶叶科技人员响应支援大西北的伟大号召,到最艰苦的地方去,克服了生活上不适应的重重困难,率先开展了茶树品种资源调查研究工作。从1953—1973的20年间,曾4度进行了茶树品种资源调查,20世纪60年代,完成了全国第一批推荐良种区域性试验,证实紫阳种是高产优质抗逆性强、适应当地栽培的优良品种,从而使丰富的优良品种资源早已扬名茶界。翻开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主编、上海科技出版社出版的巜中国茶树栽培学》第146页,对紫阳种作了专门介绍:"该品种抗逆性强,单产水平一般,适制绿茶,品质甚佳,以生产高级绿茶紫阳毛尖闻名全国。引种到湖南长沙以后,优良种性进一步发挥,成为新创制名茶高桥银峰的主要原料。湖南育种专家多年研究认为,紫阳种南迁作为湖南的绿茶品种,比在当地群体中选育有着事半功倍的效果。

1981—1984年的调查,更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和广泛性,国内有10位专家作了书面评审。阮宇成研究员认为:报告为今后研究品质、指导育种具有深刻的意义,该报告在学术上是高水平的。王泽农教授认为:论文对我国茶叶生产,对发挥陕西特有自然条件优势,培育良种,对北茶南移,推广陕西优良品种,都有国民经济上的重大意义和作用。陈文怀副研究员认为报告为茶树品种资源调查工作创造了很好的经验。程启坤副研究员认为:该论文对我国茶树品种资源系统化研究以及引种、优质育种工作都很有价值。张堂恒教授认为:论文学术水平较高,对发展我国寒冷地区茶叶生产具有特殊作用。沈其铸总农艺师认为:报告对我国北方茶区今后培育抗寒、抗旱、优质高产新品种,提供了种质材料,在科学研究上有一定的贡献,对发展生产也将起重要作用。李联标研究员认为:报告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与经济意义,为进一步采集、保存、鉴定、利用等研究工作打下了较好的基础。徐楚生助研认为:报告不仅对陕南茶区有重要经济意义,特别对全国茶区尤其是中小叶种茶区,可能发生很好的作用。陈兴炎教授认为在科学和生产上都具有指导意义,为今后利用品种资源提供了重要线索。王建国副教授认为:论文为开展茶树良种选育、引种利用等提供了极其有用的依据。

尤其高兴的是安康市茶技站原站长王衍成从紫阳种中选出了早芽型优良单株,育成了无性系地方品种陕茶一号。推广面积3万余亩,创造了极好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紫阳科技局及京康农业公司等亦已重视收集保存了当地的种质资源。

根据国家"广泛收集、妥善保存、深入研究、积极创新、充分利用"的茶树品种资源工作方针,再提出如下建议:

建议陕西省农业农村厅一如既往重视茶树品种资源开发利用工作,作好长远计划,落实老一辈茶叶专家的期望,在原本对能改善南方茶叶品质的紫阳种中,选育出不仅适合当地栽培、又利于改善南方茶叶品质的高产优质抗性强的无性繁殖新品种,从而一方面提高南方茶叶品质,另一方面扩大陕西良种茶苗外销,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一举两得。

建议安徽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延续开展陕西茶树地方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研究、创新和利用工作,充分发挥安徽农业大学陕南茶叶研究基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茶叶研究所的科研实力,充分发挥本次调查研究老中青三结合的成功经验,既开展了为期长远的工作,又培养了一批年轻人才,使茶树良种繁育工作后继有人、兴旺发达。

鼓励一线茶叶科技工作者、茶场职工向王衍成学习,就地选抜优良的品种单株,先行自繁自养自育自用,待形成一定品系后,由专业研究机构组织品比试验,组织鉴定推广。

责编:小 茗

喜欢 (5)or分享 (0)
发表我的评论
取消评论
表情

Hi,您需要填写昵称和邮箱!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