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促进会副主席郭杰在“让年轻人爱上茶”论坛上演讲
19世纪的英国首相本杰明·迪斯雷利曾经说过:青年人满身都是经历,正像春天的河水一样丰富。几乎所有的伟业都是由青年人创造的。今天,看到很多年轻的朋友来参加关于茶的聚会,我想把迪斯雷利的这句话送给你们。
我们都知道,中国的茶文化拥有悠久的历史,沉淀出非常深厚的文化,一山的茶便有一山的故事,一杯的茶香就能留住一段斑斓可爱的时光。当时光走到当下,高度的信息化和剧烈的碎片化让我们的生活正在进行着各种改变和迎合,无论年龄,无论资历,选择很多,轻快为王。这也是古老的中国茶面临的现实。至少现在和过去,茶是慢的,慢得有些呆板和老气横秋,很多年轻人移动互联,天马行空的生活与创业空间里,只有一句歌词送给中国茶:想说爱你不容易。
年轻人对中国茶:想说爱你不容易
不久前,我在东莞就谈过年轻人为什么不喜欢喝中国茶。因为工作的缘故和个人的喜好,我平时会和很多不同的朋友喝茶,老老少少,各行各业。我能感受到其中的年轻朋友和茶的距离感,他们不是排斥茶,他们是找不到自己和茶的地平线,茶的语言和他们的思维方式不在一个频道上。因为有这样的感觉,我会经常上知乎、天涯或者微博去了解年轻人之与中国茶的现状。我发现他们集中炮轰的一个现象就是喝茶的圈子过于封闭,他们腻烦泡茶程序的繁琐和“为赋新词强说愁”;腻烦老茶客们的滔滔不绝,高高在上;腻烦真理和标准总在别人手里的现实……他们感觉自己这个个体被这个圈子傲娇地拒绝了,好吧,此处不留爷,多了留爷处。群体共鸣没有了个体产生基础,所谓的创意创新、规模效应就更无从谈起。至于茶定价系统混乱,脱离消费能力;茶的老龄化惯性传播;茶消费场所功能偏离等问题我认为也都是茶的过度圈子化,封闭不接地气带来的影响。
多个调查数据表明,30岁以下调查对象不经常喝茶和极少喝茶的比例都在55%-65%之间,60%的调查对象认为茶越贵越好包含有商家的炒作。而在年轻人中很受欢迎的咖啡和茶饮料方面,我们看到,2015年,中国人均每年的咖啡消费量已达80克左右,中国的咖啡消费额已经达到700亿元,并且每年保持着15%左右的增长速度。中国即开型茶饮料也就是茶饮快消品消费人口中,60.9%是29岁以下的青年人。诚然,随着年岁的增加,阅历的丰富,口味的转换,经济的稳定,这些数据会有客观上向传统中国茶利好的转变,但我们如果不能从业态,从文化表达等方面入手,跟上时代的特点,有步骤地培养、迎合年轻人的喜好,咖啡、茶饮料和其他饮品依然会像电影《长城》里的饕餮一样吞噬巨大的年轻人群的消费惯性,传统茶的传承之路还会异常艰难。
所以,我认为,传统的中国茶要想传承和创新,要想让年轻人接过接力棒,就不能在追求轻快、时尚、亲和以及跨界的他们面前岿然不动,视而不见。
零售品牌T2:带动全新一代人喝茶
在东莞,我曾和同行们谈起我两次考察澳大利亚最成功的茶叶零售连锁品牌T2的经历,今天,我依然愿意和年轻的朋友们分享这些感受。T2被联合利华高度评价,认为它带动了全新的一代人去喝茶,开发了所有茶叶零售商最渴望的群体。这个全新的一代人,这个商家最渴望的群体说的是谁?就是年轻人!T2为什么会成功,因为它用现代的营销理念和独具匠心的创新经营实现了传统茶品与泛茶饮之间的有机连接和转化,从茶品的多样性上最大化满足年轻人群的好奇心和新鲜感。同时,T2还强调茶叶的品质、定价的合理、陈列的有趣、视觉的讨喜、服务的贴心、体验的周到,使之成为一个被年轻人完整接受的消费系统。
T2用贴心和精巧告诉我们,茶是接地气的,谁都不会被拒之于茶的门外,从而营造出变于茶又不离茶,轻快温暖时尚的品牌印象。从我对T2的观察,喝茶者无外乎解决三个问题,茶叶怎么区分?如何选择符合我口味的茶?喝茶有什么花样?T2用实在的价格解决了第一个问题,用茶叶口味配表和咖啡因含量法解决了第二个问题,用改良创新又不失时尚的茶具及相关衍生品解决了第三个问题。我认为,T2的模式在中国是完全能够被借鉴和升华的,对于传统中国茶的传承与创新是一块他山之石。
针对年轻人与传统中国茶之间的问题,我所服务的中华文化促进会及其管理的万里茶道协作体目前正在筹建一个创业扶持基金,专门用来帮助年轻的茶从业者。我们希望能够引导一批年轻人从供给侧率先发力,摸索和建立自己的营销业态甚至是市场规则,让他们根据自己和同龄人的需求去创新中国茶,传承中国茶。要帮助他们勇于向茶的上中下游全面挺进,自由开放地去种茶选茶拼茶和卖茶;要让他们把跨界和混搭进行到底,把O2O或者C2C玩得风生水起;要让他们冲破教条与规矩的束缚,在泛茶饮和茶衍生品的路上快速奔跑…..总之,不给他们设门槛,不给他们甩脸色,让他们去自由创意,制造惊奇。
责编:小 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