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通知

陕西茯茶:丝路上的一朵神秘金花

作者:王欢院 王睿 苏嵘 来源:陕茶网

fc

“自古岭北不产茶,唯有泾阳出名茶”。在中国的茶史上,陕西茯茶曾经拥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从汉代起,陕西关中地区的泾阳就是川茶、湖茶销往西北牧区及丝绸之路上的茶叶集散地和中转站。北宋年间,也许是运输途中的意外发酵,普通散装茶经发酵加工后制成的茯茶在泾阳问世。

随着茯茶销量的不断增加,为了解决茶叶西去运输问题,茶商设法改进茶叶包装,压缩茶叶体积,开始制作砖茶,大约在明洪武元年(1368年),诞生了人类历史上第一块砖型的茯茶——泾阳茯砖茶。

发酵后的茯茶里产生一种金色的菌丝,被人们称之为“金花”,极大地提高了原黑毛茶的品质,因其效用类似土茯苓,所以称之为茯茶,独特的保健功效让茯茶在西北地区广受欢迎,“宁可三日无粮,不可一日无茶”的生活习惯一直延续至今,被称为生命之源。现在西藏拉萨市大昭寺内,释迦牟尼等身金像前还供奉有一块早前产的泾阳茯砖茶品。

随着丝路驼队的足迹,茯茶醇厚绵长的香气一路向西、绵延不绝。到明清、民国时期,茯茶已远销西域、俄国、波斯等40多个国家,成为丝绸之路外贸三大商品之一。同时,也开启了秦商闯四方的传奇经历。

在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首府康定有一条陕西街,就是当年陕商开拓西南藏区商贸市场留下的遗迹,而茶号陕商居其大半。到了清中至民国时期,仅泾阳一地,就有天泰通、裕兴重等86家茶商,最盛时,泾阳在西南各省及川地商人就有万余名之多。

在西北的兰州、西宁、乌鲁木齐、银川、包头等地,陕商们把茯茶、布匹、百货运往边疆牧区,再把边民的商品和名贵药材跋涉数万里运回西安、咸阳、泾阳等地,经过加工、制作后,再随着南来的茶商销往全国各地,构成一幅商贾云集、商贸发达的陕商兴盛之图,秦商也藉此成为华夏第一商帮。

其中,最具传奇色彩的莫过于泾阳县的安吴寡妇周莹。从17岁守寡到42岁去世,靠着经营有方,周莹使吴家成为盖省财东和陕西最大的茶商之一,因向西逃的慈禧太后捐献白银十万,以示扶清灭洋之义,被封为“护国夫人”,彰显出了一代陕商忠胆义肝的爱国情怀。而这一切,皆源于茯茶。

在漫长的600多年时间里,茯砖茶渐渐成为以茶易马、固边安军的重要战略物资,购销受到官府的严格管控,又被称为“官茶”、“府茶”。1921年,泾阳茶商们为支援革命,为靖国军捐钱捐粮,以泾阳茶行捐资最多。时任陕西靖国军总司令的于右任曾感动地说,“茯砖茶800多年来,一直是官方调控‘茶马交易’,官方称其危‘安边茶’。而今又大力支持革命军,堪称‘安国茶’也。”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实行公私合营,咸阳成为当时中国最大的茶叶集散地和加工地。然而因计划经济布局调整,茯砖茶告别发源地陕西,转移至湖南安化生产。拥有600年辉煌历史、曾成就陕商传奇的陕西茯茶加工业就此衰落。

茯砖古茶,秦人创制。断了60年的陕西茯茶,却没有断了一缕文化之香。作为陕西特有的曾具有广泛市场认可度的商品,许多陕西茶人念念不忘要让茯茶重回故里。

从2006年开始,在陕西省政府和省供销社的支持下,纪晓明多方奔走,找寻当年的老茶工,搜集明清年间的茯茶工艺资料。经过2年的保护性发掘、恢复,2008年传统工艺恢复成功,尘封已久的陕西茯茶重现关中。2011年,“茯砖茶制作工艺”被列入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茯茶的制作素有离了关中气候、泾渭之水、秦人技艺而不能制的“三不能制”之说。经科学检测,茯茶加工中产生的“金花”,国家定名为——冠突散囊菌,具有降血脂、减肥、消食解腻、和胃顺畅等功效,是茯茶品质的重要载体。通过古法工艺与现代科技结合生产出来的茯茶具有“金花更茂盛、菌花香更加明显”的特点。据茶叶专家介绍,陕西茯茶的金花颗粒饱满度、密度较之其他产区高出40%,同时有效解决了茶叶内农药残留、重金属污染、微生物污染和非茶类夹杂物等饮用安全性问题,保健功效更明显。(摘编自《陕西日报》)

责编:小 茗

喜欢 (0)or分享 (0)
发表我的评论
取消评论
表情

Hi,您需要填写昵称和邮箱!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