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通知

陕西商南茶叶的故事

作者:商茶联 来源:陕茶网

   1961年初秋,毕业于西北农林学院的张淑珍抱着立志山区的远大志向来到秦岭南麓商南县,她怀着火热的理想,背着简陋的行装走进了“一山来了一山迎、百里都无半里坪”的商南。

这里确实有葱茏的绿色,有似锦的鲜花,但落后的生产力都使丰富的资源得不到开发利用,农民生活处在贫困线以下,县财政自给率不足30%,落脚后看到一幕幕,给了张淑珍强烈刺激。她深思:植树造林,为山区添光加彩的构想固然虽好,但解决不了燃眉之急,这里最要紧的是生存、是温饱、是为老百姓找生财之道。

1962年,共产党员张淑珍与时任副县长、老红军梅光华去安康开会,买了10公斤茶籽,点种于二道河苗圃,翌年茶苗出土。1963年、1964年,两次移栽,均没有成活。

1966年直播封育,1970年5月二道河苗圃建园0.2亩,首次采茶3.8斤同年又直播1.5亩,再次获得成功。

1970年9月,陕西省在南郑县召开茶叶会议,在土壤分析中,一些专家提到商南县石灰质分布问题,此事引起了她的高度警觉。会议一结束,她就急于赶回,经化验,石灰质果真含量高。她想这可能是茶树生长的绊脚石,弱化土壤的钙含量成了她苦思冥想的又一新课题。

通过反复试验,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张淑珍提出了“避钙就酸”的茶园发展思路,凡是有介高钙物的地块,绝对不能栽茶树,凡有麻骨石土(片麻岩成母质)的地块,要合理密植,并要把茶园建在山丘或山腰,不宜栽在平地。

1972年春天,全国茶叶会议在湖南桃江县召开,这使张淑珍大开眼界,她将桃江和浙江绍兴上王的经验向县委汇报后,得到县委的高度重视,组织40多人前往桃江取经,当年播种茶园2000亩。

1972年,时任县委书记宋建勋,曾是《抗大》读书人,他在“抓革命、促生产”的旗帜下,召开了商南县第一次茶叶生产工作会议,揭开了商南县茶叶发展的序幕。

吃大锅饭那阵,农村一些人做活不出力,磨洋工,生产效率很低,一个劳动日只值三五毛钱,这怎么行呢?这时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信息传来了,经过深思熟虑,她决定大胆改革原有的管理模式,先在茶坊村茶场试行联产承包责任制,按照规定,她帮茶场制定了“五定一奖”的联产承包办法,既定人员、定土地面积、定出工时、定茶叶数量、质量,完不成任务者受罚,完成任务者奖励,超额完成任务者重奖。

这一招真灵,茶农的积极性给调动起来了,使茶叶质量上升,产量翻番。在领导支持下,张淑珍把各茶场的人请到茶坊茶场参观,推广茶坊经验,极大地促进了全县茶叶生产。到1975年,茶场首次向国家上缴商品茶250公斤,彻底结束了商南县不产茶的历史。

1975年6月,成立商南县茶业站。

    改革开放初期,茶叶的销售延续计划经济的老路。销售渠道单一,销路不畅。一度出现了卖茶难的问题……

偏僻的商南概莫能外,它给一心为农民谋利的张淑珍新的刺激:商南曾经引种的葡萄、山楂、龙须草就因为销售不畅,出现了毁树挖草的悲剧,茶叶刚刚给农民带来希望,如果重蹈覆辙,农民如何受得了?必须想办法!张淑珍立即把这个想法交给茶农,征求他们的意见。

几天后,36份要求加入茶叶销售公司的申请书接踵而来,1985年3月“商南县茶叶联营公司”成立了。

它由茶农种茶,茶场初制厂加工,联营公司精选、包装、销售。除此之外,联营公司还负责茶农的技术服务,物资供应,茶场建立等业务。同时还建立了统一生产计划,统一技术服务,统一定价收购,统一系列加工,统一包装销售,利润按比例分成的经营管理体系。

各茶场和种茶大户自愿联合,独立核算,把技术服务、物资供应、基地建设、复制加工及茶叶营销融为一体。初步形成了科、工、贸相结合,“公司+基地+茶农”紧密相连的茶叶产业化发展格局。

商南,纳江河膏泽,汲山川灵气。独特的远离城市,远离工业区,林茶相伴的生态环境,造就了商南茶独特地栗子香型和回味甘甜的上乘品质。

商南茶具有外形紧秀,白毫显露,汤色嫩绿明亮,滋味鲜爽回甜,栗香浓郁持久,叶底嫩匀明亮的品质特点。

“游峡心怡旷,品茗气清新”,”是自然的美,是美的自然”,商南茶日益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责编:小 茗

喜欢 (0)or分享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