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通知

陕茶在古代丝路茶贸文化中的特色优势

作者:李新玲 来源:浙江在线

丝路与茶

陕西是古老“丝绸之路”的策源地和丝路贸易最重要的集散中心,也是茶文化的发祥地和重要的茶产区之一。自古以来,陕茶被认为“国茶”“官茶”,代表着国家品牌。陕茶是古代丝路茶贸文化中最为光辉的篇章之一,内容非常丰富,文化底蕴丰厚。陕西茶人应当集思广益,努力凝聚各方面的智慧和力量,明确陕茶的特色定位,积极应对市场竞争,为陕西丝路茶贸和茶贸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做出贡献。

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这一陆一海两大战略以全新的国际视野,为古老的“丝绸之路”注入全球化的时代内涵,向世界宣示了中国进一步对外开放、与世界各国共同发展的博大胸怀。作为古老丝绸之路的策源地和丝路贸易最重要的集散中心,陕西应该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有所作为。充分发挥陕西得天独厚的文化软实力,重新站在丝绸之路的制高点,这将对陕西的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自古以来,在以丝路贸易为特色的东西方交流中,茶叶可以说是除丝绸、瓷器之外,中国最具代表性的重要商品。丝绸之路又称“丝茶之路”“茶叶之路”。茶叶贸易在一定程度上见证和推动了“丝路”经济文化的发展,中国茶叶及茶文化从唐至今已经影响丝路沿线国家和城市上千年,而如今中国茶叶依旧是世界各国的重要健康饮品和中国特色文化符号。古长安不仅是丝路贸易的龙头城市,也是世界茶文化发祥地和茶叶贸易集散中心。如何传承并光大丝路茶贸易遗产,延续陕茶的文明光辉,借助国家一陆一海全方位开放战略的强劲翅膀做大做强陕西茶业,这是摆在所有陕西茶人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就陕茶在古代丝路茶贸文化中的优势特色谈点认识,希望增进人们对陕茶的了解和信心。

一、陕西是茶文化的发祥地和重要的茶产区之一

唐代陆羽《茶经》说:“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古代文献与考古资料显示,神农氏时代版图就包括了陕西渭水流域,渭水流域是中国茶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据东晋常璩《华阳国志·巴志》,商末周初活动于陕南汉水流域的巴族人已生产制作茶叶,并将茶作为土贡产品上贡,这也是中国贡茶之始;而且人工种植的茶园中,出产“香茗”。这一历史事实说明陕南是中国人工种茶较早的地方,也是产茶和用茶较早的地方。

西汉年间(公元前59),成都人王褒写的《僮约》中已有“武阳买茶”和“烹茶尽具”的记载。说明与陕西接壤的四川当时已有饮茶习俗和初级茶市。南北朝时期,由于战乱,大批四川流民涌入当时比较安定的陕南大巴山区汉水流域,促进了大巴山区的开发,使汉水流域的金州(今安康)、梁州(今汉中)一带成为当时有名的富庶之地,茶叶生产和饮茶风俗也得到较大发展。

唐代是中国茶文化发展的繁荣时期。在国内统一的茶叶大市场中,形成了著名的八大产茶区。陆羽把金州、梁州划归全国八大茶区之一的山南茶区范围。陆羽《茶经》记载:“金州生西城、安康二县山谷就是今安康、紫阳、石泉、岚皋沿汉江两岸山谷。”“梁州生褒城、金牛二县山谷(就是今宁强、南郑、汉中、留坝、勉县一带)。”

二、陕茶即“国茶”“官茶”,代表着国家品牌

陕西是中国13个王朝的建都之地。公元前1100—1000年间,中国古代四个最强盛伟大的朝代(周、秦、汉、唐)均起源于陕西,建都西安。特殊的地缘政治关系,使陕西自然而然地成为全国各地名茶汇聚的高地。各地名茶汇长安,沿着“丝路”走向世界。陕西扶风法门寺地宫出土的唐代宫廷茶具,自唐朝开始长盛不衰的茶马贸易,以泾阳砖茯茶为代表的西销名茶,无不体现陕茶所具有的“国茶”或“官茶”高贵品质,陕茶长期代表着国家品牌!

1987年4月,扶风法门寺唐代地宫出土一组唐代宫廷茶具。通过考古工作者整理认定,这套系列茶具包括:鎏金飞鸿球路纹银笼子、壶门高圈足座银风炉、鎏金壶门座茶碾子、鎏金飞鸿纹银匙、鎏金仙人驾鹤纹壶门座茶罗子、鎏金人物画银坛子、摩羯纹蕾纽三足架银盐台、鎏金伎乐纹调达子、鎏金银龟盒,另有系链银火筋、琉璃茶盏、茶托等13件。这套唐代宫廷茶具的发现意义十分重大,20多年来,我国史学界、宗教界、茶文化界等通过深入研究和召开多次的专题研讨会,获得了共识:这套宫廷茶具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档次最高、历史价值最大的茶文化历史文物;是唐代宫廷茶道真实存在的历史见证,精美绝伦的系列茶道器物,充分反映了唐代宫廷茶道是最奢华、最精美、最高艺术化的中国茶道。法门寺博物馆与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根据这些出土的茶具实物和有关史料进行过综合性研究,最终完成了“唐代饼茶的复原”和“唐代煮茶法复原”的研究。陕西省歌舞团据此也编排演出了“大唐清明茶宴”歌舞,再现了长安宫廷茶道历史的辉煌。

从唐朝开始历代封建王朝实施的以茶易马、茶马互市,是因政府需要战马、西北边区民众需要茶叶而进行的国家商贸活动。唐德宗贞元年间(785—805),茶马互市开始实施。到宋代,茶马交易已十分活跃,宋《续文献通考》记述:“祖宗时,一驮茶易一上驷,陕西诸州,岁市马二万匹,故岁运茶二万驮。”《明史·茶法》称:“用陕西汉中茶三百万斤,可得马三万匹。”可见交易量之大。边区牧民十分需要茶叶,茶马互市极受牧民的欢迎。明代弘治中政府改革陕西茶叶贸易法,允许通商后,茶叶贸易极为兴盛,汉中就成为了当时的重要茶叶市场和运转加工集散地。清代顺治初,因为清王朝统一全国的战争正在进行,所需马匹量大,仍需通过茶马互市来获取马匹。《大清会典》载:“陕西茶法,给番易马。初差御史巡视,后为巡抚兼理,他省发引招商。”后来全国统一后,允许私贩,通过作为集散中心的汉中转运加工,运销大西北的茶叶数量就更多了。

泾阳茯茶是在陕茶大量外销贸易中形成的著名品牌。泾阳位于泾河下游,处关中腹地,自古是南茶北运西销的必经之地。泾阳茯砖茶产生于北宋神宗熙宁元年(1068),成名于明洪武元年(1368),兴盛于明清至民国时期。泾阳茯砖茶当初主要原料来源是湖南的黑毛茶,用篾篓包装的90千克一包的黑毛茶运至泾阳。为便于马帮运输,解包后蒸压成每块重2千克的砖茶,当时压砖多在夏季伏天,因此名“伏茶”“茯砖茶”;又因是在泾阳加工的砖茶,又名“泾阳砖”。制成茯砖茶后,再通过丝绸之路销往西北各地乃至中西亚各国。卢坤《秦疆治略》记载:“泾阳县官茶进关,运至茶店,另行检做,转运西行,检茶之人,亦有万余。”“当时泾阳县城及周边,茶行、茶庄、作坊、茶商号,店铺林立,热闹非凡。”泾阳茯茶可以说是陕茶外销贸易的“国”字号专供品牌。

三、陕茶的文化魅力

丰富多彩的茶文化是物质与精神的高度结合。陕茶是古代丝路茶贸文化中最为光辉的篇章之一,内容非常丰富,其文化底蕴丰厚。著名茶文化专家程启坤教授指出,陕西茶的历史文化内容丰富,既有物质的,也有精神、制度方面的。陕南古代巴族人是有历史记载以来种茶最早的民族;法门寺地宫出土的唐代系列宫廷茶具是唐代存在宫廷茶道的见证,也是以茶敬佛、茶禅一味的真实体现;唐朝政府实施的贡茶制度与清明宴的重大祭祀欢宴活动,推动了中国优质名茶的发展;政府实施的以汉中为中心的茶马交易活动,是茶政与茶贸易结合的制度体系。所有这些都是中国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构成中国茶文化的重要支柱。

我们认为,在举国上下努力抢抓“一带一路”建设的历史机遇面前,陕西茶人应当集思广益,努力凝聚政府、学界、茶业协会和茶企等各方面的智慧和力量,明确陕茶的特色定位,积极应对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为陕西丝路茶贸和茶贸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提供切实可行的发展战略。(李新玲,研究员,法门寺博物馆书记兼副馆长,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中国国际博物馆学会会员,中国唐史学会会员,中国文化遗产理事会会员。)

责编:小 茗

喜欢 (1)or分享 (0)
发表我的评论
取消评论
表情

Hi,您需要填写昵称和邮箱!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