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一为安康林业局茶业办科长李兆鹏)
作者简介:李兆鹏,男,出生于1975年2月,陕西紫阳人,大学本科学历,现任安康林业局茶业办科长。撰写的“‘一带一路’茶叶国际经贸洽谈会的启示与思考”、“从安康发展历史溯源汉阳陵茶叶产自安康”在《中国茶叶》发表;编撰了《安康林业科技》杂志和《林业实用技术汇编》、《安康富硒茶大事记》、《安康秦汉古茶文集》等书籍;起草制定了多个全市涉茶政策性文件和负责承办了多场重大茶事活动。
陕茶的希望在坚持发展
陕西产茶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生态环境优良、发展基础良好,尤其是最近十年是陕西茶产业发展最快、最富有成效的重要时期。截止2018年底,全省茶园面积达270万亩,总产量接近13万吨,产值近180亿元,分别比2008年度增长1.57倍、7.12倍和11倍,全国排位由15位提高到第8位;全省加工企业超过2000家,培育国家级龙头企业1家、省级龙头企业达30家、SC认证企业近400家;注册有安康富硒茶、汉中仙毫、咸阳茯茶、秦岭泉茗等4个市级公用品牌,创建中国驰名商标4个,茶业综合产值超过500亿元,带动全省100万农户发展,成为继陕西苹果之后最具活力和最具潜力的千亿级产业。
陕西茶叶基地主要集中在陕南安康、汉中、商洛三地市的秦巴山区,被国家确定为国家生态主体功能区、南水北调水源涵养区和长江中上游绿茶出口基地,无论是这片区域的气候条件、立地条件、生态环境,还是现实要求都具备生产优质好茶的条件。然而,在这几年工作中常常有人问我:怎么在全国十大名茶中没有陕茶呢?这其实是陕西茶人乃至陕西人应该共同思考的问题,我想应该有以下几个因素:
一、陕茶产业化进程在徘徊中前进。从1958年咸阳、泾阳茯砖厂的迁移到如今咸阳茯茶的兴起,从1950年中茶西北区公司紫阳支公司成立到撤离,从文化大革命时期挖茶毁茶到1974年在北京召开全国茶叶会议和2009年我省成立茶叶产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在这些历史踪迹中我们不难发现,由于历史原因、发展定位和政策导向等因素,导致陕茶产业上升为省级层面推进发展比较晚,同浙、闽、皖、川、湘发展早的省份,其产业化进程要滞后至少10年。2014年8月我省作出了《关于加快全省茶产业发展的意见》,这份文件为正在蓬勃兴起的陕茶产业注入强大动力;然而从最近省委、省政府两办《关于实施“3+X”工程加快产业脱贫夯实乡村振兴基础的意见》中又感觉到对发展茶产业的迟疑,将果业、奶山羊和设施农业列为三个千亿级重点产业,“X”产业虽然也提到了“茶叶主攻秦巴片区,建设280万亩汉中有机绿茶、安康富硒绿茶、商洛白茶生产基地”。我希望这份文件中对陕茶“地位”和“提法”的变化,不会改变对全省茶产业发展的持续推进,这样才有利于我们培育陕西名茶品牌、提升陕茶影响力。
二、陕西茶叶品牌化战略起步较晚。农产品品牌化是伴随着基地规模发展和产业化进程兴起的一个过程,安康富硒茶、汉中仙毫、秦岭泉茗三地市公用品牌就是最好的佐证。进入本世纪前,我省茶产业在主要以第一轮退耕还林契机,由紫阳县、平利县、西乡县等基地县自行发展为主,全省茶叶基地全面快速发展还是近10年发生的事情。因此,当陕茶产业规模还没有达到一定程度,市场化进程和供给侧改革还不够迫切之时,品牌化就得不到政府和企业的足够重视。然而,在我们还没有统一思想谋划好公用品牌名字的时候,西湖龙井、黄山毛峰、安溪铁观音、云南普洱茶、祁门红茶等品牌已经如雷贯耳,产品已铺天盖地占领市场。在我省品牌化起步较早的“紫阳富硒茶”,虽然先后荣获中国驰名商标、全国茶叶之乡,成功创建全国知名品牌示范区等等,在全国具有一定名气和影响力,但终因是县级公用品牌,基地面积不够大、辐射带动有限,仅位列全国名茶25位左右。
三、陕西茶产业缺乏龙头企业引领。企业是市场参与的主体,是促进产业发展的关键所在。我国5G技术之所以领先世界,就是因为华为的参与、华为的引领、华为的创新和华为的企业家精神。我们陕茶在近年大发展中虽然企业已经广泛参与,实现了由家家户户发展向合作社、园区化、企业化发展,由小作坊、小工厂向大型工厂化、连续机械化和清洁智能化发展;但仍然存在企业弱、散、小和创新不足、市场意识不强以及小富即安等问题。突出表现在茶企业负债多、资产重、融资能力不足,在产品开发上跟风发展,在市场开拓上省内市场被不断的蚕食、省外市场没得到有效拓展,缺乏对市场规律的把握、对市场趋势的敏锐和对消费群体的引领。如果在全国茶叶市场没有一定的陕茶市场占有率,何谈名茶之有?
四、陕西茶界在全国缺少一定话语权。全国十大名茶不仅是产品、品质、工艺、技术、标准和品牌等综合实力的比拼和公众的广泛认可,更离不开茶界专家、学者和茶人的高度评价、充分认同和大力宣传。我省茶产业发展较晚、产业化进程相对滞后,尤其是产业体系比较薄弱,既缺少茶学专业知名科研院所,也缺乏知名的专业院校和培训机构,导致一方面缺乏一批高层次、专业化、权威性的全国知名专家和扎根行业、钻研专业、追求卓越的科技人才和技能工匠;另一方面在质量技术标准、科技研究、学术交流和产品推广等方面在行业缺乏话语权。
五、陕茶历史文化没得到充分挖掘利用。唐陆羽《茶经》记载“茶之为饮,发乎于神农氏”,神农氏就是茶叶始祖。华夏文化其本质是农耕文化,茶文化就是农耕文化的产物。最早期的茶文化产生于农耕文化的中心区域——陕西,以渭河流域的神农氏生活地宝鸡为中心,以秦岭山脉为资源依托,由汉江上游的汉中、安康为茶文化源头发生发展而来。无论是考证《华阳国志·巴志》有关茶叶种植记载,还是汉景帝阳陵出土的茶叶实物,以及1987年陕西法门寺地宫出土的大唐系列茶器;无论是陆羽《茶经》将安康、汉中划分为山南茶区,还是《新唐书》将金州茶芽列为朝廷贡品的记载,还是至清代紫阳毛尖已成为中国十大名茶等记述,这些历史脉络都有力地印证了陕茶历史的悠久与辉煌。如何充分挖掘利用这些历史文化,做大陕西茶产业、叫响陕茶品牌是需要我们共同努力的方向。“安康秦汉古茶”的恢复创新和产品的成功问世就是有益的探索。
2019年是机遇和挑战并存的一年,是为着梦想努力奔跑的一年。希望我们陕茶人要坚定信心、努力进取、抱团取暖、持之以恒,共同创造陕茶明天的辉煌。
作者声明:以上观点仅为一己之见,不妥之处请指正。
责编:正 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