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通知

郭建军:宜兴问壶之行

作者:郭建军 来源:陕茶网

因为工作的原因,也因为喜爱,每天都要喝茶、泡茶。但紫砂壶对于我,以往更多的却是停留在欣赏器型的层面,今次因有行家李文小弟相邀,有机会深入到行业核心来个“宜兴问壶”,是难得的机会。

黄龙山一景

平日里说起紫砂,总是会听到介绍说这是某某工艺师的作品,用的是什么料等等,所以谈到紫砂,我最关心的是泥料,然后才是工艺和作者。初到宜兴,我也很自然地给自己此行做出了计划:见人、问壶、认料。其实见壶容易,见人是很难的,因为紫砂艺人大多都是晚上工作,白天睡觉。因此,虽然有李文引荐,但要见到他们,基本都已月上树梢、夜深人静。所以在宜兴的两个晚上,总是到凌晨一两点了李文还会问我“郭老师,还见谁不?”

宜兴龙窑

两天时间,见到了宜兴紫砂行业里一些中青年的优秀代表,如江友明、朱孟根、杨笛、陈凯等等。交流中,大家说紫砂壶的泥、型、工、款,说紫砂壶的人文情怀,说紫砂壶的层次张力有理有趣。他们有的工于传统,有的注重创新,都有自己擅长制作的器型,从他们的专注中很容易对 “工匠精神”这四个字有更深的体会。以壸喻人,紫砂艺人们也须以坚韧的毅力和执著的精神,在紫砂艺术道路上艰辛地探索跋涉,方能成器。

紫砂的风格不以奢为尚,只因趣移情,闲淡而往来自在,着重表现素雅、简约之美。曲线的处理,以曲、柔的力道之美,展现紫砂弧曲的结构线;直线的处理,则在于气势挺拔、嵌接利落角度协调。看似简单的线条构造,却是紫砂人赋予其个性和精神力道,展现紫砂器造型之美的关键。

一件上乘的紫砂作品,好泥料是基础,这也往往是大家最在意,同时又认为最难于把握的,因此我请李文想办法陪我去了趟青龙山和黄龙山。昔日繁忙的采矿场面已经留给历史,取而代之的是深邃而平静的湖水。紫砂矿料现在是稀缺资源,但师从顾幼之先生的李文还是特地找来了多种紫砂矿的原石,准备带回西安,培训课上用。

李文介绍说,不同泥料制作的紫砂壶,因有其不同的特质,也各有最适宜冲泡的茶叶品种。例如,紫泥、段泥适合岩茶及炒青;朱泥适合晒青茶和茯茶、普洱。

宜兴紫砂的发祥地在蜀山老街,也是明中晚期至上世纪60年代宜兴紫砂的生产和销售中心。一条古色古香的步行街,东接东坡书院,西濒蠡河,北通蜀山大桥与古北街相接,长约一公里,目前保存完好的老街长370余米,宽2.4—3.4米,地面均以长1.4米的整块花岗石铺砌,其下设排水用的下水道。街道两边大都为两层楼店面,下层沿街设长条木板拼门,上层雕花短格。小桥、流水、窄巷,尽显江南小镇之灵秀,是外地游客到宜兴必游的一个景点。

我的首次宜兴之行因时间关系,只有短短的两天,但收获很大。

在返回西安的高铁上,翻开介绍紫砂的画册,里面有这样一段话:世间风雅,以物观心,形而下者谓之器,形而上者谓之道。器用,可以载道。中国的造物由原始至当代,早已融入我们的生活中,由器物承载了华夏最朴素的哲学观。百工兼创百器,艺匠代代传承,为我们留下了璀璨的美学世界。

江友明

杨笛

杨笛作品:关雎

朱孟根

责编:正 原

喜欢 (2)or分享 (0)
发表我的评论
取消评论
表情

Hi,您需要填写昵称和邮箱!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