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文化”虽是热词,但很少有人说得清
“茶文化”的意思,无疑是把做茶、买卖茶、喝茶作为文化现象来考虑。但这么说不行,过于简化,等于没说。但我相信茶界的朋友应该都在思考,并且各有各的解释。在此,我想提供一点思路。
“茶文化”是复合词,文化与茶既相分又相合
两条都讲“文”,也讲“化”,但是含义与culture不同。“先文德而后武力”,“观乎人文而化成天下”,讲得都是政治,都是统治者的文治武功,教化天下。
再者,我们现在讲文化,往往是讲比较狭义的文化,偏重精神层面,意识形态层面。而culture这个词,不仅包括精神层面、意识形态层面还包括物质层面、生活方式层面,甚至包括种植的意思。
《易经》被称为六经之首。《易经·系辞》里有一句话,倒是很接近“文化”一词的含义。这句话就是“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道与器,精神的与物质的都包括了。考虑茶文化,也要考虑这两个方面。
“器”的方面,虽然生活方式,习惯,口味,差异性很大,茶的品质,却是有标准的。据我所知,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的专家们讲标准,就讲海拔、光照、朝向、温差、湿度、水质以及各种生物元素的含量,清洁度。因为这些都会影响到茶的品质。
茶文化离不开茶,离不开茶的种植、采集、加工、销售、冲泡、煎煮和饮用的精工细作。精神追求体现在物质和制作的每一个环节。 “道”的方面,前面已经讲到。记得改革开放初期,我曾到北京西单的绒线胡同拜访过赵朴初老。那次他谈到禅与茶的关系,并说到“禅茶一味”。
毛主席曾经讲到眼耳鼻舌身五种感官。这中间,人的审美感官主要是视觉和听觉。嗅觉、味觉、触觉主要是一种感性的、官能性的。有趣的是,品茶的人常说味道。把“味”与“道”两个字连在一起,已经把“味”提升到“道”的层次,形而上的层次,审美的层次。也就是说,已经超越了形而下的层次,器的层次。赵朴老把茶与禅并提,而禅是讲精神的,是讲悟性的。茶禅一味的“味”,也已不再是嗅觉的味,味觉的味,而是味道之味。
科学与人文学家张信刚先生对此有独到见解。他说吃米饭没有人说“米道”,喝茶却有茶道。
我想,茶所体现的艺术格调:茶汤的透度,色泽,茶味的浓淡、苦甘、冷热、湿枯、粗细、繁简,都有很多讲究。总之,茶已从实用上升到审美。
“茶文化”离国际化还很遥远
茶源自巴蜀,秦汉之后逐渐传到中原,传到边陲,传到国外,虽然已经有将近三千年的历史。但所谓“茶文化”,也还是有界限,有边际,有认同问题的。还没有充分的国际化,更谈不到全球化。起码还没有像咖啡走得那么远,传播的那样广。看看星巴克,据说几秒钟就增加一家店铺,就能认清这一点。咖啡源自埃塞俄比亚的牧羊人,但现在已经是世界文化。男女老少都能接受。所以我们的心胸还要更广阔一些,看得更远一些。当然一种文化最终能走多远,还要看它将被多少人接受,我们努力的空间还很大,让我们一起努力吧!
责编:正 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