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通知

茶叶为什么越卖越难?

来源:茶周刊
鉴于目前疫情隔离还将持续,茶周刊建立了“茶周刊采访沟通平台”,明确定位,以及时反映行业关注的问题、汇总有益的建议和观点。本周组织大家对茶产业如何从流通端进行扶植推动,进行了讨论。激烈讨论除了时不时冒出的精彩见解,最后的结论或许你也没想到……

政府部门要考虑产业全局

茶周刊全媒体对此次讨论主题做的说明是:这个讨论不是理论问题,是对现象的分析,涉及到的一些理念,比如茶业的扶植问题,是还一味扩大上游种植?还是从商业端理顺产业关系?这是个很现实的问题,涉及面很广,所以江西省政协委员张卫华才会向他们省政府提这个建议。
对此,嵊州俞文珍说:农业思维也好,商业思维也好,把事情做好才真正好!有人茶叶堆在仓库里,现在考虑农业思维、商业思维有意义吗?
这个意见真实反映了企业目前普遍面临的实现问题——销售难!尤其今年的疫情隔离打断了营销,阻碍了渠道,加重了销售压力。但我们需要一方面解决现实问题,另一方面要像对出现质量问题的茶叶进行“追溯”一样,对目前的市场格局也要进行“追根溯源”——为什么茶越卖越难?
到全国各地的产区茶叶交易市场看看,你会发现大都建立了“质量追溯体系”,用现代化的先进技术和设备为每一包茶制定、佩戴“身份证”;但至于说如果市场销售出了问题,能通过“追溯”的方法,寻找出问题、打通梗阻、货畅其流吗?答案是不能!太难!因为没有谁能集中物力财力精力去疏通产品到消费者最后的一公里。所以,茶夫子说:从大局说,政府部门要考虑布局。言外之意是既要考虑上游生产,也要考虑下游流通。只有茶叶链条全部顺畅了,茶业才能良性持久发展。

“品牌价值溢出”背后是什么?

接着,大家以“西湖龙井”与“越乡龙井”的关系为例,讨论了“品牌价值溢出”的现象。
“西湖龙井”春茶上市后总会引发龙井到底该“姓什么”的问题,以及西湖龙井越乡龙井该如何辨识的问题。
裕荣香福鼎白茶蔡良绥说:西湖龙井小产区核心部分只有4600亩左右,春茶50斤/亩,只有20多万斤,14亿人喝,人均只有0.8克,6个人才有一泡茶。所以浙江省做大龙井产区,是十分正确的措施。正如福建武夷山大红袍,原生种只有悬崖上6株母树,一年只做2两茶,谁能喝到?而现在的大红袍,是武夷山众多品种拼配起来,其中包括九龙袍(大红袍N代的单株选育的扦插苗)等性状与大红袍相似的品质品种。
龙井三大产区:西湖产区,钱塘产区,越州产区。
四川洪漠如说:西湖太小,品牌价值很容易溢出,他觉得嵊州的越乡龙井品质很好,甚至味道更好喝些。反对者认为:那也不要替代仿冒龙井吧!洪漠如认为:这不算是替代、仿冒,就是品牌价值的溢出。龙井有产品标准,符合这个产品标准就行。中国茶品牌溢出现象很普遍。普洱茶的熟茶、安化黑茶、龙井,都是被“溢出”的典型。这个现象背后隐藏着优质的产品供应与旺盛的市场需求之间的矛盾。好产品大品牌供不应求,小品牌无品牌无人问津。于是大家都去“充”大品牌。

怎样给自己的产品“充值”?

大家都认大品牌,于是纷纷以购买的方式为大品牌“充值”,但这些“充值”并没有全部落进大品牌的钱袋里。
一方面,不夜侯许立平认为:西湖龙井普及度高、著名度大,老百姓心目中西湖龙井自然指代一切龙井。另一方面,茶夫子建议:嵊州茶叶要做自己的工艺、价格、市场、品牌。江西泊园张卫华说:我们应该跳出茶圈看茶业。消费者只知道龙井,哪里分得清嵊州产还是西湖产?现在整个江西九江地区产的茶都叫庐山云雾,品质良莠不齐,这种“品牌溢出”很不好,对原产区品牌是伤害。茶产业发展需要竞争环境,有压力才有创新驱动力,千万不要为自己抄袭和模仿找借口,树立负面榜样。小鱼游游认为:是只看重眼前利益的短视,以及从产地出发的农业思维的窠臼形成了这一“借壳模式”。
张卫华说:嵊州出好茶,这是老天恩赐的,应该想方设法寻找自己的品牌基因,如果只看重眼前利益,那是对子孙不负责的行为。守住嵊州茶产业生存底线的同时,可以集中人力财力搞新产品研发。浙江在茶研方面实力雄厚,经济实力也没问题。
怎么研发?张卫华建议:最好的创新不是仅仅从生产端优化和升级,还要从消费端发现未知领域。小罐茶和金骏眉有其创新之举,淘宝、支付宝、微信、抖音都是创造消费需求的典型案例。“一边守,一边攻”是具有操作性的。在保证生存的前提下,深挖品牌构建的文化与品质基因,结合自身特点重新确定战略方向。
如果本身不具有品牌基因,没有做皇帝的命,那就好好做个臣民也是对的。但最好是不信命!
“最好不信命!”
没想到关于卖茶为什么难的讨论,最终得出这样一个感叹。这是所有产品的终极指向,也是风起云涌大市场激发的产业理想。

责编:正 原

喜欢 (0)or分享 (0)
发表我的评论
取消评论
表情

Hi,您需要填写昵称和邮箱!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