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红英 紫阳县茶业发展中心技术干部
摘要:紫阳茶生产历史悠久,自唐代就有“贡茶”生产,陕西档案馆发现的两张信票证明紫阳白茶在清代就是贡茶。本文介绍了紫阳白茶的历史、生产现状及目前采用的加工工艺。
陕西省紫阳县地处汉江上游,大巴山北麓,降雨充沛、气温适中、夏无酷暑、冬无严寒,为茶叶生长提供了优良的自然条件。
一、紫阳茶与紫阳白茶历史
紫阳茶叶生产历史悠久。自唐代始,即有“贡茶”生产,今“紫阳毛尖”的前身当为唐代金州土贡“茶芽”。唐代的“茶马互市”和宋代、明代的“茶马法”,为紫阳茶开辟了广阔的西北市场。明末,由于战乱和灾荒,紫阳人口锐减,茶叶生产随之衰落。清代康熙年间所修《紫阳县志·物产》记载:“兵荒之后,比屋逃亡,林木遮蔽,鹿豕剥食,紫阳之茶日见其濯濯矣。”清代乾隆以后,逐渐恢复了茶叶生产。据民国时所修的《西乡县志》称:“至清代,陕南唯紫阳茶有名。”后因左宗棠西征,湖南茶大量涌入西北,紫阳茶受到排挤,渐见萎缩。民国时所修的《紫阳县志·地理志》在记述清末民初本县茶叶生产状况时写道:“茶麻以西南区及蒿坪河一隅为最多,茶之原质,色香味较他处所产具胜。谷雨前毛尖尤称上品,唯制法不精,行销地向复加以限制,光绪间价尤低”。
2003年陕西省档案局公布了一份清代贡茶信票(图1),记载了清光绪三年(1877)紫阳的贡茶中就有白茶。据记载,当年采办的贡茶一共148斤(清代衡制,1斤≈596.8 g),其中白茶84斤。2006年7月陕西省档案馆又发现光绪九年(1883)紫阳县贡茶信票。信票签发日期为光绪九年正月二十九日(图2)。
从光绪三年这张信票可以看出:一是紫阳县正堂此次安排严催采办“贡茶”已经不是第一次了,是按照“上届贡茶数目”。二是所选“贡茶”,在紫阳县境内有明确的区域划分,如权河、盘厢河、毛坝关、麻柳坝等乡地的茶户。三是对茶叶的质量、品种有特别的要求,是“细嫩上好”的春分时采摘的茶叶,其中春分茶要64斤,白茶要84斤。
光绪九年这张信票对贡茶采办的地点和数量也进行了圈定,采办地点为汝河、盘厢河、围圈等地的茶户;对质量的要求亦是“细嫩上好”的“春分”前采摘的茶叶;数量是春分茶25斤,白茶30斤,两项合计55斤。
图2 光绪九年贡茶信票
紫阳白茶在紫阳县的生产年代还应向前延伸。清道光年间《紫阳县志·食货志》就有紫阳生产白茶的记载:“白茶至贵,清明时摘之,细叶相连,如‘个’字状,名曰‘芽茶’”。由此可以证明,至少在197年前,紫阳就生产了这种“至贵”的白茶。
二、紫阳白茶的生产现状
紫阳生产白茶的悠久历史和深厚的文化积淀,激起了紫阳茶叶生产者们的责任感,特别是两张清代贡茶信票的发现,也使茶叶企业家们看到了商机。2012年,紫阳县的闽秦茶业公司开始试制紫阳白茶,用夏秋季一芽二三叶制作的白茶香气甜香明显,滋味清甜。2014年开始,闽秦公司每年生产白茶产量稳定在5 t左右,销售市场以西安为主。
康硒天茗公司2017年开始以一芽二三叶为原料制作茶饼、方砖、小圆饼、小球等10多种规格的饼茶,颇受消费者的喜爱。去年生产白茶2 t左右,除部分用于储藏,其余销售一空。
紫阳县科宏公司从2014年开始试制白茶,每年制作100 kg左右的白牡丹散茶销售,效益较好;焕茗茶业于2015年开始制作白茶,采摘清明前后5 d的一芽一二叶为原料,每年订单制作超250 kg。由于品质较好,这几年清明前后的紫阳白茶散茶价格一路走高。
目前紫阳4家白茶生产企业采用的加工工艺基本都是在白茶传统工艺的基础上结合茶树品种(紫阳群体种)特点、紫阳气候条件创制而成。
清明前后采摘一芽一二叶以制作高档白茶为主,夏季一芽二三叶原料以制作白茶饼茶为主。紫阳白茶制作工序:萎凋→日光萎凋→萎凋→并筛→萎凋→并筛→萎凋→干燥→拣剔→储藏。制饼工艺是:成品紫阳白茶→蒸茶→制饼→烘干→储藏。
紫阳白茶萎凋采用复合萎凋方式,即自然萎凋和日光萎凋交叉进行。前期萎凋的时间24~30 h,失水80%左右,然后进行第一次并筛,并筛后萎凋到失水90%,再次并筛。为了让半成品茶叶的水分走匀,两次并筛萎凋时间在36~40 h,然后进行烘干。
干燥环节,目前康硒天茗公司采用烘干机低温慢烘15~20 min;闽秦、科宏、焕茗3家企业都采取日光短时干燥。
紫阳群体种抗逆性强,茶叶内含物质丰富,鲜叶自带花香,加工的紫阳白茶香气自然清香,显花香,夏秋季加工的白茶可以明显闻到果香味。茶汤口感清甜、愉悦,深受消费者喜爱。
责编:正 原